近日,由我院成瘾医学科承办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成瘾相关障碍临床规范诊疗培训班》成功举办。
本次培训紧扣“规范”核心,邀请了中国药物滥用协会副会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范妮教授、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成瘾科刘益亮主任,我院儿少心理科负责人彭志珍、中医科负责人胡媛媛、精神康复科负责人卢惠鹏、医学影像科负责人张海波及成瘾医学科负责人余金鸣、护士长袁秀荣等专家,聚焦物质依赖、行为成瘾等常见障碍的评估标准、干预路径及最新循证指南进行授课。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蒋廷云,党委委员、副院长黄彩英参加了会议开幕式和主持授课。
(黄彩英副院长致辞)
黄彩英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成瘾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成瘾性疾病因病情复杂、识别难度大、复发率高,对患者个体、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也给我们的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传统的单一治疗模式已难以应对这些挑战,“规范化、精准化、整合化”的治疗模式已成为我们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范妮教授授课)
范妮教授围绕《成瘾相关障碍的研究新进展》作专题报告,深入探讨了抑郁症与酒精依赖(AUD)的共病关系及其临床干预策略。
她指出,成瘾问题常与多种精神障碍交织并存,形成复杂临床挑战。其中,抑郁症与酒精依赖具有高共病率,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显著增加治疗难度与疾病负担。基于最新研究证据,她强调传统单病诊疗模式存在局限,亟需推动临床实践向“共病整合干预”转型,通过多维度评估、个体化综合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刘益亮教授授课)
刘益亮教授就《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非药物治疗进展》作了主题授课。他指出,以虚拟现实(VR)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型干预手段可以高度模拟真实生活中的饮酒场景(如宴请、聚会、独处时烦躁等),让患者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进行暴露和脱敏训练。这种沉浸式、交互性的治疗方式,极大提升了治疗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可引导患者学习识别高危情境、调节负面情绪、练习拒绝技巧,从而系统性降低其对酒精的心理依赖。
(余金鸣主任授课)
余金鸣对《慢性酒精相关性脑损害的中国诊疗指南(2024)》进行了权威解读。余金鸣主任重点提到慢性酒精滥用所导致的脑损害长期以来一直被低估,实则已成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类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涵盖韦尼克-科尔萨科夫综合征、酒精性痴呆、小脑变性等多种神经系统及认知障碍,其诊断与治疗干预亟需标准化和规范化,指南的发布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了清晰而专业的指引。
(彭志珍主任授课)
彭志珍为我们带来一场贴近生活的主题分享《儿童青少年手机成瘾的识别与干预》。此次分享通过介绍手机成瘾的生物学机制及社会成因,旨在提高从业人员对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问题的认识,同时特别通过访谈实操,为学员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干预方法。
(卢惠鹏主任授课)
卢惠鹏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物理治疗在成瘾医学中的应用》的主题授课。卢主任详细为学员们讲解了目前主流的无创脑神经技术的种类及各种无创脑神经调控技术的原理、操作人员的资质。最后特别指出在成瘾相关疾病中不同的无创脑神经调控技术在成瘾相关疾病中的优劣,以及针对不同成瘾性疾病选择什么样的治疗参数开展治疗。
(胡媛媛主任授课)
胡媛媛则从传统医学角度出发,阐述了《中医治疗在成瘾医学中的应用》,通过实例为学员们展现了中医证候分型与临床表现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中医中药分期论治的策略,展示了中医特色技术在成瘾疾病治疗中的独特效果。
(张海波主任授课)
张海波带来的《成瘾相关障碍的影像学新进展》的授课指出,传统的诊断多依赖于临床症状评估,而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如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能够无创地“直视”大脑,从脑结构、功能连接、神经化学活动等多个层面揭示成瘾背后的生物学改变。特别是结合自身研究结果针对AUD患者的类淋巴功能的多模态评估,为AUD患者神经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干预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和潜在的靶点。
(袁秀荣护士长临床案例查房)
袁秀荣为我们带来了《成瘾障碍患者的临床案例查房—一例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查房中袁秀荣护士长从护理评估要点方面、多学科协作护理方案、安全防护和并发症的管理和康复教育方面为患者制定了一套适合患者本人的、可行性的全面的护理方案。为患者回归社会树立了信心。
整场培训学术氛围浓厚,现场互动积极。参会人员纷纷表示,本次学习内容系统全面、贴近临床,对规范成瘾相关障碍的诊疗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次培训也为我市成瘾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将进一步推动本地区成瘾医学学科的发展与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