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网络成瘾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为精神疾病”的消息在朋友圈不断转发,引起不少家长关注。看到这则消息,王女士却焦躁不已,还求助了心理医生。
王女士的儿子阿坤(化名)学习努力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最近却直线下滑到班级的倒数后几名。据老师们观察,阿坤是喜欢上了玩手机游戏。
不仅仅是班主任发现阿坤的异常,阿坤爸爸也多次发现儿子在住校期间,私自携带手机,周末回家后也是抱着电脑打游戏,父母说他两句,就发脾气,拿起手机关进房间里。为此,王女士没收了阿坤的手机,切断了家里的网络。一向懂事的阿坤却因此跟父母大吵大闹,不愿返校,甚至摔坏家里的东西。父母觉得他是不是已经网络成瘾,于是,咨询了心理科医生。
经过详细问诊后,医生认为阿坤的情况不符合游戏障碍的诊断标准。医生了解到,阿坤最近心情一直不太好,原因是阿坤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发生了较大的矛盾,他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和朋友之间的矛盾,心情难以平静,甚至无心学习,后来慢慢就开始用游戏来缓解自己的烦躁,在游戏里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虽然,阿坤知道游戏带来的是暂时的解脱,但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前来咨询的患者中,像阿坤这样通过游戏逃避压力的情况并不少见,家长应及时予以关注和引导,不能轻易扣上“网瘾”疾病的帽子。经过心理治疗,阿坤认识到,通过游戏或拒绝返校等逃避方式不是办法,阿坤愿意重新返校,将注意力多放在学习上,用积极地心态去处理人际关系。
什么是游戏障碍?
2018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最新一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已经被列入精神疾病范畴,但诊断游戏障碍还是要慎重,游戏障碍在此次修订本中作了定义:即一种游戏行为(“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
诊断游戏障碍,要符合三个症状
一、沉溺于单机或网络游戏;
二、因过度游戏而忽略其他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
三、明知会产生负面后果却仍沉溺于游戏等;并且这种状态要持续至少12个月。
家长发现孩子玩游戏,可以做以下鉴别
1.正确看待孩子参与电子游戏。电子产品的普及导致人们对其的依赖越来越严重,当发现孩子玩游戏时,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应和孩子多沟通,了解他的内心需求,增加彼此的信任。如孩子喜欢玩游戏,能放松身心或与同龄人交流互动,能做到适可而止,也不失为一种减压方式。
2.家长需要注意,回到家跟孩子相处时是否自己也是对着手机不离手。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作为家长,在家与孩子相处时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共同营造家庭融洽的气氛,对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有非常大的帮助。
3.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孩童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和同学等孩子经常接触的伙伴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表现,避免孩子因受不良环境影响或无法抵制诱惑而沉迷游戏。如青春期很多孩子觉得玩游戏是当下年轻人流行的活动,父母不支持是落伍的思想,进而与家长产生抵抗情绪,此时,家长应选择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如请孩子信赖的长辈,老师等进行引导。
4.必要时求助心理专业人员。如发现孩子长时间沉迷游戏,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应及时向心理专业人员求助。
文/朱晓翠